当前位置:首页区块链黄奇帆:未来包括区块链在内的新基础设施将带来数万亿的投资需求

黄奇帆:未来包括区块链在内的新基础设施将带来数万亿的投资需求

作者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主任黄奇帆

注:黄奇帆在文章中表示,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生活经济等新基础设施作为未来人类文明的技术支撑,不仅会带来数万亿甚至上百亿的投资需求,同时也通过数字技术的产业化、传统产业的数字化、研发创新的规模化,产生不可估量的叠加效应和乘数效应,从而对内部流通产生巨大的赋能效应。

1、 全面准确理解“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内涵

“完全的内需体系”不是简单地讨论什么是内需,而是深刻理解“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的时代背景,从什么样的基础、什么样的条件等维度,系统地理解“内需体系”的丰富内涵,内需的形成有什么样的机制。

(1) 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要着力稳定市场预期,提高社会资本投资积极性

企业家是否愿意扩大再生产,从事创新性的冒险活动,关系到他们对经济的期待、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产权的有效保护。判断民营企业投资热情有一个核心指标:所有民营企业净资产增速。每年有多少企业的利润未分配,仍为净资产,又有多少社会股本资本注入实体行业。如果一个年度民营企业只增加总资产而不增加净资产,则说明负债在增加,经济杠杆率在提高,这可能导致泡沫。如果全社会的企业都有利润,但净资产却在减少,那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亏损或转移资产。目前,大多数民营企业受疫情影响最严重,最重要的是要采取措施稳定民营企业家信心,对中国经济形成长期良好预期。关键在于落实好总书记在民营企业论坛上提出的六项要求:一是切实减轻企业税负;二是采取措施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三是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特别是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四是要改进政策执行方式,“加强产权保护”,最后要建立一种新的亲清政商关系;六是要保护家庭成员的安全以及企业财产。这六项原则实施后,庞大的民间资本一定会重新活跃起来。

(2) 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根据经济学理论,作为内需的主体,消费与投资之间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比例。这取决于供需双方的有效衔接和动态匹配,以及资源配置的效率。当前,从消费升级的趋势来看,我国供给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如要素市场上,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的合理流动还存在诸多障碍;在产品市场上,物流成本仍然过高,还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农村市场与电子商务之间;服务市场受疫情影响,餐饮、商场、文化、旅游等领域受疫情影响,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改革有待深化。对此,中央提出要进一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需侧匹配的灵活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3) 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要以扩大就业、不断提高居民收入为基础

国内需求以收入和就业为基础。没有就业和收入,就没有内需。中国有4亿中等收入群体,有6亿中等收入人口。当前,新疫病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对民生和就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失业率飙升,部分人收入下降,部分贫困人口脱贫后返贫压力加大。在这种情况下,要进一步完善鼓励就业、促进就业的相关政策,加快形成以就业带动就业的新格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提高劳动报酬在劳动报酬中的比重国民收入一次到位,使4亿中等收入者翻番,6亿低收入者在今后几年减半。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中高收入群体为主导、以中低收入群体消费为基础的消费结构,并逐步完善。

(4) 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政府应更好地发挥扩大内需、维护市场的作用

政府在扩大内需中可以发挥两个直接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政府采购形成当前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政府支持的公共投资形成有效的投资需求。目前,这两个领域都有改革的空间。要以建立健全政府采购政策执行机制为突破口,进一步发挥政府采购对扩大内需的促进和引导作用;改善和优化公共投资效率和结构,加大对公共领域的投入,如公共卫生、城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重大科技进步等,都不能有效地在市场上配置资源,从而充分发挥公共投资总需求的乘数效应。同时也应看到,政府与市场不是简单的替代或互补关系。为了加强市场,需要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有希望的政府”能够更好地维护和促进“有效市场”“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目标之一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有希望的政府”和“有效市场”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它们共同为“和谐社会”提供法律支持和充分就业。

(5) 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必须形成内外需兼容互补、国内外二元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我们不能只谈内需。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内需求的形成和有效供给也有赖于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顺畅协调。在新皇冠疫情的背景下,中国将继续扩大进口以满足国内多样化的个性化需求,仍将以开放的姿态深入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和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超级市场。现在它刚刚跳出中等收入陷阱,进入1万-3万美元的发展阶段。潜在的经济活力和发展空间仍然很大。未来几年,我们自己的内循环可以带动中国经济正常增长百分之几,也可以通过增加进口来刺激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从而带动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周期的复苏,从而形成了国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2、 深化改革加快流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潜力、韧性、回旋空间、政策工具等基本特征不变。

近期,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需要尽快疏通影响国内大周期的堵点,推动国内大周期的发展。一是牢牢把握创新的不竭动力,尽快突破支撑科技力量的全过程创新链条,以创新创业引领内循环;二是,要抓住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新机遇,以新的基础设施推进数字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数字化,赋予内部流通以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思路,促进区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布局优化,培育新的增长极和拉动内循环的动力源;四是落实以人为本,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以充分就业和促进居民收入为导向,支持内部流通;五是打破部分行业的政策障碍,用新政策、新技术疏通内部流通;六是深化重点,加快推进以市场化改革的新成果,构建高标准的市场体系,完善内部流通。

(1) 要牢牢把握创新作为发展的不竭动力,尽快突破支撑科技强国的全过程创新链条,以创新创业“引领”内部循环

一旦新资本供给升级,老工业不仅会创造新的供给水平,而且会消除对新资本的需求。这正是以创新创业引领核心圈的意义所在。然而,我国科技创新还存在三个短板,与创新活动从无到有到产业化的三个阶段相对应。创新驱动的关键是针对这三个阶段的不足,采取分类措施。

第一阶段是“0-1”,即原始创新、基础创新和技术创新。这是由科研院所实验室、高校工程中心、大企业集团研发中心的高层次专业人员完成的。需要国家科研经费、企业科研经费、种子基金和天使基金的投入。在这方面,我们有一个很大的弱点:虽然我国的研发投入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但投入相对去中心化;一些需要长期投入的基础研究领域(如为核高新技术基地提供支持的基础研究领域)投入不足,基础研究投入比例长期徘徊在5%左右,与世界主要创新国家15%-20%的大国差距甚远。建议中心化优势资源,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未来5年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经费的比重由5%提高到15%,以后几年继续逐步提高。

创新的第二阶段是“1-100”,即技术改造的创新。它是将基本原理转化为生产技术专利的创新,包括小规模试验和中试,以及将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开发、形成功能原、建立生产工艺的创新。这是各类科技创新中心、孵化基地和加速器的主营业务。在这方面,要动员各类智商高、情商高、知识渊博、肯吃苦耐劳、脚踏实地、了解市场的人,建立技术转让机构或担任技术管理人员。作为科技与产业的桥梁,其使命是满足企业和行业的需求,组织和整合科技力量进行深入研究开发,通过科技转化、试点论证和技术创新,为企业提供先进的技术解决方案改进技术。这是德国著名的弗兰恩霍夫研究所的工作。德国有很多这样的机构,这也是德国这种先进科技创新的关键所在。中国缺乏这样的制度。前几天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发布了“不直接与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竞争”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大学为了学术声誉,不与企业竞争产品利益。中心以研发为产业,以技术为产品。致力于源头技术创新、实验室成果中试成熟、应用技术开发与鉴赏。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孵化衍生技术企业,引领重点行业和地区实现创新发展。”其实,这是为了培育中国的弗朗恩霍夫,弥补技术转移和转化的短板。下一步,要进一步理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激励约束机制,落实“全面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奖励、股权分红激励、所得税递延纳税等政策措施,建立市场化导向绩效评价与收入分配激励机制。通过这些体制机制的改革,将造就一大批从事应用技术开发和转让的专业机构和技术管理人员。

创新的第三阶段是“100-100万”,即将成果转化为规模化生产能力的过程。比如,一个手机样机怎么能变成几百万、几千万,最后卖到全世界?我们不仅要有规模化的生产基地,这是各开发区和大企业投资的结果,而且要通过产业链的横向和纵向整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在这一阶段,金融服务的重点是跟踪各类股权投资机构的投资、企业IPO上市或大上市公司收购投资、银行贷款和债券融资。这就需要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基本制度和关键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实行登记制度的科技创新板的推出,为广大科技企业快速、及时地上市打开了通道融资。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板的示范作用,为创新注入资金动力。科技创新委员会要把“卡在脖子上”的技术产业化项目都放在优先位置;对能够促进生产高端化、降低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的项目,要优先考虑;有利于促进内部流通、增强产业竞争力的,优先发展。努力把科技创新板建设成为与美国纳斯达克相当的资本市场,激活以科技创新板为龙头的全过程创新链,进而掀起了全社会大规模科技创新活动的高潮。

(2) 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机遇,以新的基础设施推动数字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数字化,为数字经济内部循环“赋能”

作为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生活经济等未来人类文明的技术支撑,新的基础设施不仅会带来上千亿甚至上百亿的投资需求,同时,通过数字技术的产业化、传统产业的数字化、研发创新的规模化,也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叠加效应和乘数效应,对内部循环产生巨大的赋能效应。

首先,新的基础设施将有助于推动数字技术产业化,形成具有自身系统的万亿级数字平台。新基础设施涉及的5g网络投资、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基础设施将带来巨大投资。其中,5g基站将达到500-600万个,每个基站50万元,投资规模将达到几万亿元。另一个例子是各地数据处理中心的建设,未来五年中国将增加1000万台服务器。建设1000万台服务器、机房、电力等设施,将带动至少1万亿投资。另一个例子是物联网。据测算,未来5年,至少将有30-50亿终端接入形成物联网,投资规模将达到2-3万亿。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也将是万亿。预计2020-2025年,我国新增基础设施投资产值和建成后服务业产值将超过10万亿元。

第二,新的基础设施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形成颠覆性的工业互联网。所谓产业互联网,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将产业的所有要素和环节数字化、网络化,推动业务流程和生产方式的重组和改革,进而形成产业合作、资源配置、价值创造的新体系。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工业数字化规模为24.9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3.1%。在数字经济中的比重从2005年的49%上升到2018年的79.5%,在GDP中的比重从2005年的7%上升到2018年的27.6%。数字产业对数字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6.4%。这只是个开始。随着工业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对经济的拉动和裂变效应将日益Convex显。目前,我国工业总产值已达9万亿元。如果工业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效率提高10%,将产生9万亿元的附加值,在资本市场的催化下形成10亿元的市值。如果说中国的消费互联网市场只能容纳几万亿元的企业,那么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就有可能容纳几十家甚至几百家同规模的创新企业。这是一个巨大的蓝色海洋。未来,互联网数字经济中的独角兽将主要来自工业互联网系统。

第三,新的基础设施将有助于完善中国的创新体系,推动和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近代以来,人类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第一次是机械化,第二次是电气化,第三次是信息化。当前,世界正进入以智能化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中国处于清末民初的闭关锁国和动乱时期。我们赶上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使中国参与了这场工业革命,成为了受益者,而不是领导者。2010年前后,科技革命在一些领域呈现出新特点、新突破。有人称之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创新能力也有了新的飞跃,特别是在5g领域,它具备了参与甚至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基础。在新的疫情深刻冲击全球经济的背景下,只有科技创新才是摆脱危机、赢得主动权的根本途径。加快新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快布局一批以大科学装置和大实验平台为代表的创新基础设施,以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为补充,有助于构建基础研究、区域创新、开放创新、前沿创新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助力中国创新创新中国引领第四次产业革命。

(3) 要创新发展思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布局优化,培育新的增长极和“拉动”内循环的动力源

要形成国内发展的大循环。在新形势下,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另一方面,要跳出资源禀赋的制约,运用新技术、新应用的系统工程,寻找西部大开发的突破口,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我们应该在这些新的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来源中寻找扩大内需的机会和空间。

重点抓好城市群和都市圈的规划建设。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60%。各类城市正从其自身的发展阶段向大都市区和城市群的发展阶段过渡,特别是在北京、天津、河北、长江三角洲、广东、香港和澳门、扬子江中游城市群、成都重庆经济圈等城市群的发展阶段。其他地区已经启动了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发展进程,红利将高达数万亿。长远、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是充分发挥城市群都市圈基础设施综合效益、促进相互协调、优化资源配置的前提,是一种无形的“经济学”首先,要合理布局城市群内部结构,形成特大城市、大都市圈、城市群多元嵌套、分工协作的新格局;其次,按照“大连通、小布局”的原则,要做到:采取“多中心、组团式”战略,合理布局中心城市功能集聚区;三要注重高效无缝的综合交通网络,降低城市“人”的物流综合成本。

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以新技术、新应用的系统工程推动西部大开发。20年来,西部大开发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巩固扶贫任务依然艰巨,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事实证明,不能简单地把东部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精细化的逻辑搬西。西方的落后,不能归结为观念落后、知识匮乏和对东方运作模式的无知,而是东方的这些模式并不适合西方的资源禀赋。在新形势下,要以非常规思维谋划国内大周期,因地制宜地采取现代高科技、工程化、大资本化、企业化、系统化推进的战略。比如,西部地区土地多、人口少,农业发展不应采用沿海劳动密集模式,而应发展高科技、工程化、企业化的新模式。建议借鉴以色列和新加坡的经验,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采用温室滴灌、立体种植和无土少土栽培技术,发展新戈壁农业,把这片广袤的戈壁沙漠改造成超大规模的蔬菜、粮食生产基地,通过中欧班列运往欧洲或大陆中东部地区。假设西北地区10万平方公里(1.5亿亩,1万元/亩)的农业生产将产生1.5万亿元的产值,形成万亿元的农业增加值。同时,这相当于增加1.5亿亩耕地,可以卖给东部地区,东部地区不仅筹集资金,而且增加了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的用地指标,一举两得。再比如,西部地区水、光、风电资源丰富。近年来,由于电力需求增长缓慢,调峰能力有限,外输通道不畅,水、风、光等资源频繁被弃。在这方面,一是发展抽水蓄能、化学储能等技术,平衡这些能源的峰谷差,将这些能源转化为稳定、可持续的电力资源。二是加大对特高压电网的投入,力争通过特高压电网将这些地区丰富的电力输送出去,提高对可再生能源的吸收能力;三是在西部就近布局云计算数据中心,通过“东向西”为东部地区提供低成本的云计算服务计算”总之,通过这些新的技术手段和系统工程的发展思路,把西部丰富的清洁能源开发出来,进而转化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物质支撑。

(4) 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支持”充分就业和居民收入提高的内循环

2019年,中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意味着中国即将跨过中等收入陷阱,但仍处于“爬过门槛”的关键阶段,4亿中等收入群体和6亿低收入群体并存。在新的疫情冲击下,如果政策不当,重回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仍然存在。要采取刺激消费、促进就业、加强保障等专项措施,进一步发展大中收入群体,缩小中低收入群体,加快形成纺锤形收入分配格局。

一是降低个人所得税。目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是45%的七级累进所得税税率,在世界上是比较高的。我国每年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额的7%,远低于发达国家20%的比重、发展中国家15%的比重,甚至低于俄罗斯。边际税率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高边际税率下,许多私营企业主不收工资,而是以企业2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有的高收入者移居或迁往香港、新加坡等地。为了避税。按照国际惯例,个人所得税税率应低于或等于企业所得税税率。现在企业所得税已经降到25%,个人所得税的最高边际税率也要从45%降到25%,相应的级次税率也要降低。这不仅不会减少税收总额,而且会扩大税基,刺激消费,增加税收总额。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也将逐步提高。

二是稳定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小微企业占企业总数的80%,吸纳了70%的就业机会。2018年,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三年期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注:2018年7月,为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范围的通知》(财税[2018]77号)。随后,针对小微企业扩张后所得税优惠如何征管的问题,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范围有关征管问题实施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8年第40号)。】:对年应纳税所得额在100万元(含100万元)以下的小微利企业,其所得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优惠期为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这项政策将小微企业的实际税负降低到10%,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优惠的政策。但是,为什么我们还不知情地提出各种优惠政策呢?除了相关部门宣传力度不够,还与政策不是立法有关,只是短期政策,缺乏长期预期有关。考虑到国内大周期的战略需要,建议将这一短期的临时政策转变为长期的基本制度,升级为法律,以稳定社会预期。小微企业一旦恢复实力,就会以新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的就业,进而促进经济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三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6亿低收入人口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改革开放40年来,城镇居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财产性收入比重的提高。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财产性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左右,除了务农和务工收入。这也是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赋予农民更多产权”的改革思路。特别提出要“保护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权利,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集体资产所有权、收益、有偿提取、抵押权和继承权。保护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一批试点项目,审慎稳妥地推进农民住房产权抵押、担保和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渠道。”加快实施这些重大改革措施,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增加社会支出。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1559元。其中,住房、医疗和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总额占人均消费支出的43.9%,比2015年提高3.7个百分点,制约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因此,政府应该增加财政在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以换取居民减少在这些方面的支出,把省下来的部分用于其他消费。比如,增加大城市保障性住房供应,提高公共租赁住房在城市住房中的比重,稳定商品房房价(租金);尽快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服务范围,将义务教育阶段扩大到高中阶段,要加大力度鼓励学生报考医疗卫生专业,降低学费,大幅度增加医疗卫生人才供给。

(5) 要打破部分行业的政策障碍,促进高水平供需平衡,用新政策、新技术“疏通”内部流通

几年来,持续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国民经济周期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在疫情影响下,一些传统行业可能出现新的“产能过剩”对此,我们不能再使用强制去产能的手段,而应该通过适度的政策调整,创造新的需求,释放这些“过剩”的产能。毕竟,“产能过剩”总是相对的,受制于特定的技术和制度环境。随着环境的变化,供求状况自然会发生变化。

例如,汽车工业。2019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572.1万辆和2576.9万辆。产销继续位居世界第一,但同比分别下降7.5%和8.2%,消费出现萎缩迹象。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9年,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为837辆,德国为589辆,日本为591辆,马来西亚等一些亚洲国家甚至达到433辆,而中国只有173辆。应该说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然而,汽车消费低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有很多限制汽车消费的政策。在一些地方,人们对汽车的需求明显旺盛,但由于限号限牌政策,人们买不到车。如果放开汽车消费,中国可以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50%。它一方面可以满足市场消费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迫使城市改造交通设施,扩建立体停车库。事实上,一些城市办公楼存在产能过剩,建筑类的立体停车库几乎是空白。将部分富余的办公楼改造成立体停车库,既刺激消费,又平衡市场。

另一个例子是钢铁工业。预计2019年我国钢铁工业产能将分别增加30.9亿吨、809亿吨和809亿吨。在生产方面,经过上一轮“去产能”后,污染严重、技术落后、规模小的产能已被清除,现有产能在世界上处于比较先进的水平。在消费方面,建筑业的钢材需求虽然占40%以上,但潜在的需求空间仍然很大:一是目前我国钢结构产量仅占我国钢材产量的7%-8%左右,而欧美国家(地区)的比重在40%左右。提高钢结构在各类建筑中的比重,将显著扩大钢材需求。第二,目前我国房地产钢材消费量为每平方米40-50公斤,而发达国家已达到150公斤/平方米。如果能在建筑标准中适当提高住宅用钢比例,甚至推广钢结构建筑的使用,如果能适度提高建筑标准中住宅用钢的比例,每年可使用钢材1亿吨以上,甚至推广使用钢结构建筑一些先进的“过剩”能力。第三,钢筋混凝土建筑的一般寿命为30年,钢结构建筑的一般寿命可长达70-100年。提高建筑用钢标准,推广使用钢结构,可以大大提高建筑质量,延长建筑寿命,形成炼钢废料的循环经济,也有利于抗震减灾,可以一举带来更多效益。

另一个例子是能源和化学工业。2019年,我国原油进口5亿吨,对外依存度70.8%;天然气进口9660万吨,对外依存度43%。未来几年对外依存度将继续增加。如此高的对外依存度一直是国家能源安全的一大隐患。这些进口原油和天然气大多用于生产各种化工产品。欧美资本多年来一直深深扎根于这条技术路线。长期的资金投入和技术进步降低了石化行业的综合成本。这条技术路线也被欧美资本带到了世界各地。采用这一技术路线后,世界对原油和天然气的依赖程度很深。我们看到的石油美元是以“资源、技术、资本、产业贸易”为主导的国际流通的中心化体现。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不得不采用这种技术路线。)中国是世界上煤炭储量最丰富的国家。年煤炭生产能力50亿吨,实际产量约40亿吨,看似“过剩”鉴于煤炭是天然化工原料,建议今后新增成品油以煤代油,发展煤化工、煤制油、煤制气,而不是简单地用于发电(未来的电力也将主要来自可再生能源)。在这方面,中国神华集团等大企业已经具备了这种能力。如果增加800-10亿吨煤化工原料,每年可减少2-2.5亿吨石油进口,既可以消化“过剩”的煤炭产能,又可以减少对国外油气的依赖。目前,煤化工的技术路线无非是成本和清洁利用技术的制约,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和新技术应用逐步解决。建议引导相关领域有实力的央企和民营企业进入该领域,以持续的资金投入开发煤炭清洁利用技术,通过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降低这一技术路线的综合成本,增强竞争力。

(6) 要深化重点基础制度改革,加快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以市场化改革新成果“改善”内部流通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今年3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市场化要素配置体系和机制的意见》发布。这份沉甸甸的文件提出了创富、积累财富、优化资源配置等多项改革,既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又具有较强的战略意义。如“探索建立全国建设用地和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开放和放宽除部分特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实行“经常居住地户籍制度”有利于提高要素流动性,引导各种要素集聚到一起,提高生产力。另一方面,在当前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因疫情严重受挫的背景下,这种不花钱、不少花钱、能带来巨大红利的改革,不仅符合经济社会实际,而且有利于恢复工作和生产,企业活力的激发与经济周期的重启。

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公司。2018年,我国企业国有资本权益总额为58.7万亿元,99%的权益资本为工商资本投资公司的资本。建议加快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设立国有资本投资经营公司”的有关要求。股权资产价值约10万亿元人民币,由现有工业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转为设立多家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如新加坡淡马锡公司或美国沃伦•巴菲特投资公司或私人公司,作为募集资金的重点投资方式和方式股权投资,他们根据被投资企业的利益决定是进是退。如果与资本市场相结合,国有资本将得到振兴。如果这10万亿投资能够实现10%的年化收益率,那么年回报率将在1万亿左右,可以为国家安全、公共服务等需要国有资本进入的领域提供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而不会增加财政负担。10万亿资本退出工商业,可为民营经济腾出2万多亿工商业市场空间,进一步鼓励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突破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之间的资本循环,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激活经济大局。

推进物流运输体制改革。我国各类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而美国仅占7%,欧洲和日本占6%-7%,东南亚发展中国家仅占10%左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铁路运量比重低,仅占总运量的9.5%。公路和水路分别占74.3%和16.2%(美国铁路运输量的比例为20%)。一般来说,铁路运输成本是公路运输成本的1/3铁路运量占比提高到15%-20%,将有效节约物流成本。因此,建议重点提高铁路货运量在各种运输方式中的比重。一是尽快将铁路线延伸到各开发区、厂矿企业,打通铁路运输“最后一公里”;二是随着高铁线路的逐步延伸,原普通快速铁路可调整为货运专线,提高利用率;三是深化部分交通枢纽的改革完善;四是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并构建多流融合的人流和物流信息流,高效顺畅的智能交通。

推进内外贸易监管一体化。跨境电子商务作为互联网时代发展最快的贸易模式,将成为未来国际贸易的主流。近年来,虽然我国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年均增长率在50%以上,但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还不到2%。部分原因在于国内外贸易监管体制的划分。例如,跨境电子商务不能在零售业进行批发贸易。例如,零售商分为保税进口、保税出口、一般进口和一般出口四类。他们只能选择其中一家经营,不能选择四合一零售。国内贸易没有这种限制。这种跨境电子商务监管体系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经营能力。从国际的角度看,国际巨头亚马逊从事的是跨境电子商务,它不分国内与国际、进出口、批发与零售、全方位一体化,值得我们借鉴。近日,海关总署允许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开展B2B试点。建议进一步打破零售与贸易批发的界限,允许所有跨境电商企业做2B和2c,实现零售与进出口贸易一体化,允许企业根据自身需要自由选择零售或批发等不同业态,从而为他们的国际供应链整合创造条件。

3、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国际经济循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格局呈现出五个新特点:一是由主要引进外资转变为外资与外资并重。二是从扩大出口到鼓励出口、增加进口。三是从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向沿海、沿边、内陆协同开放和全面开放转变。第四,把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框架下的货物贸易转变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共同发展。第五,从融入和适应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到积极参与甚至主导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的制定和修订。这五个开放方式的转变,是中国推动国际经济循环的基础。当前,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疫情对全球经济产生冲击的背景下,形势越是艰难,就越需要保持和扩大对外开放,在形势变化中开创新局面。新形势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博览会第一届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我们要围绕“激发进口潜力”、“继续放宽市场准入”、“营造世界一流营商环境”五件大事来抓,“创造新的对外开放水平”和“推动多边和双边合作融入发展”

(1) 稳步降低关税水平,适度扩大进口,增强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主动扩大进口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着眼世界、着眼未来、着眼共同发展。事实上,在当今世界,出口大国不一定是经济强国,因为大量出口可能是劳动密集产品和用原材料加工的产品。主要进口国必须是一个经济大国,进口所需的外汇可能来自技术和服务的贸易顺差。纳入特别提款权的货币也可以直接与其他国家结算。建议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关税总水平由7.5%逐步降低到5%左右,实现与发达经济体大体相当的水平。主动降低关税水平,一是可以直接降低消费者的进口成本,有利于产业转升级,增加群众福利;二是有利于增加进口,促进实现进出口平衡,为实现创造条件第三,有利于在新一轮经贸谈判中占据主动权,进口规模自然大,力量也大。

(2) 进一步开放投资领域,继续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加快引进资本补充链条,壮大强链

目前,全球流动性泛滥已成定局。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市场现在是控制疫情最好的地方,也是投资风险最小的地方。只要我们进一步开放,这些资金背后的产业资本就会陆续涌入。不仅部分外资转移产业的计划将被取消,而且有助于我国迅速完成“链补”、“链扩”、“强链”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了《2020年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其中,中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由40项减至33项,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由37项减至30项。特别是在金融领域,取消了对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和寿险公司外资股比例的限制;在制造业,取消了商用车制造业外资股比例限制;在农业领域,中方必须将小麦新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的份额比例控制在不低于34%。这些都为我们抓住机遇吸引资金、补充链条创造了条件。建议进一步扩大物流、研发设计、数字经济等服务业开放,吸引更多与全球产业链相关的企业落户中国,加入区域产业链集群,打造空间集聚度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链集群,上下游紧密协调,供应链集约高效,规模万亿级。一旦形成这样的产业链集群,在外需仍然疲软的情况下,可以努力创造一个由本地需求和内需拉动的小产业周期,保证产业链集群的健康发展;当国外市场回暖时,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扩大产业集群的规模和发展质量,通过加强区域产业链合作——球产业链大循环,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3) 按照国际化、法制化、便利化的要求,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

近年来,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在改善营商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与不断深化放管服等相关方面改革有关。在新形势下,实现国内外二元流通的相互促进,仍然离不开营商环境的国际化、法制化和便利化,在这方面更为迫切。因此,要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深化改革,推进营商环境建设。众所周知,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对营商环境有八项要求,包括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劳动权益、竞争中立、服务业开放和数字贸易。营商环境国际化主要是在这八个方面与国际接轨,实现营商环境的趋同。所谓营商环境法制化,就是把对营商环境的具体要求上升为法律,转化为问责制规则。所谓营商环境便利化,就是最大限度地便利各种要素的跨境自由流动,使成本最小化。

(4) 依托中国特色自由贸易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目前,中国已形成以18个自贸区和1个自由贸易港为高地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无论是自贸区还是自由贸易港,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建设开放新高地,拓展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高度、深度和广度。所谓“高度”,就是依托自贸区(港),培育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制造业、服务业的产业实力和能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要素大宗商品交易配置平台和国际贸易航运枢纽。所谓深度,就是要率先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大幅降低金融、保险、物流、研发设计、教育卫生、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外资准入门槛,建立健全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制度准入前,建立健全竞争性市场体系。所谓广度,就是改革开放和产业升级的措施可以复制和推广。

(5) 抓住机遇,加快自贸协定谈判,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谈判和制定

近日,修改后的美加墨协议正式生效,其中毒丸条款针对的是中国,这是其试图削弱中国在全球贸易和产业供应链中地位的重要一步。下一步,美国可能会继续其主要行动,推动该协定,并与欧盟、英国和日本达成类似的自由贸易协定。这实际上给我制造了一个新的包围圈。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抓住中国正在恢复繁荣,而欧洲和美国处于危机之中的机会。加快中日韩、RECP、中欧、英国的双边投资条约谈判,及时启动加入cptpp的谈判。通过参与此类经贸规则谈判,一方面要努力打破美国在世界上“去中国化”的阴谋,另一方面要通过自由贸易协定规则,吸引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科技、产业、资本和人才来中国,从而促进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价值链更加完整、更有弹性、更具竞争力,并深化这些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经济的关系牢固地交织在一起。

由于这一流行病,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对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继续高举全球化的旗帜,更加合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更好地形成世界各国企业之间的分工和配置,保持国际经济的良性循环。“以邻为壑”的脱钩、推卸责任、抛头露面、搞单边主义、反全球化的做法,是历史的逆转,注定要失败。要通过改善营商环境来对抗“撤资论”,通过改善营商环境来对抗“脱钩论”,从而加快形成良好的国际经济周期。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正在形成以国内流通为主体、国内外双流通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它将推动中国开放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推动全球化向更深层次发展。

温馨提示:

文章标题:黄奇帆:未来包括区块链在内的新基础设施将带来数万亿的投资需求

文章链接:https://www.btchangqing.cn/72507.html

更新时间:2022年10月12日

本站大部分内容均收集于网络,若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黄奇帆:未来包括区块链在内的新基础设施将带来数万亿的投资需求
区块链

Coinbase年中报告:用户数达到3500万,并计划进一步扩大信贷服务

2020-7-27 6:43:50

区块链

Fireworth是10000美元的比特币!背后是什么?牛市来了?

2020-7-27 7:16:1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